语音播报
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8—2015年)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六月
国土资源部关于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8-2015年)的复函
国土资函〔201O〕137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 :
《关于请批准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的函》(皖政秘〔2009〕145号)收悉。根据《国务院关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批复》(国函〔2008〕120号)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审批办法》 ,经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现函复如下 :
一 、同意《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请子发布 ,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 、你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和有色金属生产基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你省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保障矿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必须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坚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 、依法保护的原则 ,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 。
三、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高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加强煤、铁、铜 、金 、银、铁 、铅 、锌等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加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段)深部资源潜力预测 ,加大对大中型矿产地深部和外围的勘查力度 。严格监督管理 ,改善矿业投资环境 ,构建地质勘查新机制 ,鼓励和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 ,提高重要矿产供应能力 。
四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宏观调控 。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煤炭资源。鼓励铁 、铜 、铅、锌等金属矿产和两淮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限制开采石煤、钨、锑 、钼等矿产 。禁止开采泥炭和可耕地砖瓦用粘土.严格执行《规划》确定的分区管理制度和准入条件 ,调整优化勘查开发利用布局 ,严格执行最低规模开采制度 ,提高集约化水平 。严格规范管理,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积极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和矿业资本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
五、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 ,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 ,督促采矿权人依法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义务。健全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企制度 。积极探索新机制 ,加快淮北 、淮南、巢湖 、铜陵一马鞍山等重点地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建立健全监测监督体系 ,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状况的调查和监测 。建立并推进矿区土地复垦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矿区土地复垦 。
六、做好《规划》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在《规划》指导下 ,抓紧组织编制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 。各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目标和主要指标应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 。依据《规划》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活动 ,对不符合规划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 、矿山环境治理与矿区土地复垦等项目 ,不得批准立项 ,不得审批 、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 ,不得批准用地。强化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及时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九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社会经济与矿产资源形势…………………………2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2
二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 、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5
三、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15
第三章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24
一 、指导思想………………………………………………24
二、基本原则………………………………………………25
三 、规划目标………………………………………………27
第四章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34
一、工作部署原则…………………………………………34
二、公益性地质工作………………………………………36
三 、矿产资源勘查…………………………………………38
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总量调控……………………47
一 、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控………………………………47
二、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52
三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55
四、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主要措施………………64
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67
一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要求…………………………67
二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69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70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72
第七章保证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74
一、加强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建设………………………74
二 、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75
三 、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措施……………78
四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评估调整机制…………………80
五 、强化《规划》实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80
六 、保障规划实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82
第八章附则………………………………………………82
第一章总则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我省矿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宏观调控 ,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保障能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55号)要求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编制《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
《规划》以2007年为基期,2008-2015年为规划期 ,2016-2020年为规划展望期。
本《规划》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
第二章社会经济与矿产资源形势一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我省地处华东腹地,承东启西,是泛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能源 、钢铁 、有色金属 、建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 ,资源与区位优势明显。
(一)2001-200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07年全省人口6676万人,GDP达到7364.2亿元 ,人均GDP达12045元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3 :44.7:39.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6元;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43.7亿元 。2001-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5%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48%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14% 。
(二)2001-2007年矿业经济回顾
首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以来 ,我省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勘查取得了积极成果。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安排项目22个已基本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逐步规范化 ,矿业权市场初步建立,有效探矿权数量逐年增加,勘查投入逐步多元化,私营地质勘查投入增长50.61倍,新增矿产地51处 ,矿产资源总量累计增长14.58% 。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稳步发展 ,开采总量调控初见成效 ,开发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矿山已占矿产地总数的80%左右 ,基本实现“十五”规划目标提出的各项任务(见专栏一2001-2007年矿业经济完成情况)。由于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形成了产值超百亿元的淮南矿业、淮北矿业 、皖北煤电 、新集能源、铜陵有色、马钢集团、海螺水泥等七家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大型矿业集团 ,矿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采矿权市场日趋活跃 ,促进了招商引资,加快了我省社会经济发展 。
专栏一 2001-2007年矿业经济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十五”规划指标
2007年
完成情况
2001-2007年年均增加
2005年预期值
2005年完成情况
1
矿产品总量
2.11亿吨
3.01亿吨
3.4757亿吨
9.2%
2
矿业产值
213.8亿元
404.98亿元
459.52亿元
18.3%
3
煤
5500万吨
7801万吨
8556.1万吨
7.6%
4
铁
850万吨
1227万吨
1785万吨
11.93%
5
铜
410万吨
401万吨
619.13万吨
6.34%
6
水泥用灰岩
2500万吨
5552.7万吨
6063.91万吨
15.8%
7
进出口贸易总额
30.34亿美元
55.64亿美元
28.5%
8
提交大中型矿产地
14处
6处
9
矿山总数
5783家
6629家
5906家
-2.75%
10
“三率”水平
进一步提高
煤68.18%,
铁84.76%,
铜88.77%
81.11%
82.06%
80.85%
1%
-1.8%
-0.3%
11
矿山环境治理率
25%
21.22%
22.60%
12
矿山治理面积
10152公顷
8617公顷
11685公顷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取得一定成效,矿山地质环境逐步好转 。首轮规划期,重点对淮北、宿州 、淮南、马鞍山、铜陵等地区加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两淮地区煤矿塌陷区治理投入资金5790万元 ,复垦土地3129.25公顷 ,铜陵地区新桥和铜官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2801万元,开展了塌陷区、废水 、尾砂库治理 ,保护了矿山地质环境 。
2007年我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含亚矿种) ,列入年度资源储量统计的矿产82种 ;矿产品总量3.4757亿吨,采矿业总产值459.5175亿元 ,较2005年年均增加7.5%和6.5%;全省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 ,包括矿产采选业、相关能源与原材料加工制品业产值达3687.82亿元 ,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7.0%;利税总额达到185.77亿元;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55.6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35.8% 。
二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 、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一)矿产资源概况
2007年资源储量统计表列入矿区1084处(不含共伴生矿床286处) ,其中大型矿床159处 ,中型227处,小型304处 ,小型以下394处 。
1.主要矿产
(1)能源矿产
煤炭是我省优势矿产,在华东煤炭工业生产布局中地位显著。矿区210处,查明资源储量275.74亿吨,主要分布于两淮煤田(附表2) 。
(2)金属矿产 :
铁矿:矿区186处,查明资源储量43.85亿吨 ,小型及以上矿区76处 ,其中品位大于45%的富铁矿占38% ,主要分布在马鞍山 、庐江等地。
铜矿 :矿区115处,小型及以上矿区21处,共伴生矿产地14处 ,累计查明铜金属储量555.94万吨 ;主要分布在铜陵 、安庆 、滁州、庐江等地 。
金矿 :矿区47处,小型及以上矿区29处;共伴生矿产地34处,累计查明金金属储量360.63吨;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
(3)非金属矿产
我省是华东地区非金属矿产重要基地,其中水泥用灰岩 、方解石、硫铁矿、明矾石 、凹凸棒石粘土、石膏、膨润土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
方解石:矿区24处 ,查明资源储量4.69亿吨 ,分布于池州 、宣城等地 。
硫铁矿 :矿区28处 ,小型及以上矿区15处 ;共伴生矿产地47处 ,合计查明资源储量9.3亿吨 ;主要分布于沿江地区 。
水泥用灰岩 :矿区102处 ,查明资源储量87.79亿吨 ,小型及以上矿区99处 ,主要分布于沿江地区;
石膏:矿区16处,查明资源储量38.72亿吨 ,主要分布于定远盆地 。
(4)水气矿产
地下水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183亿立方米/年,可采资源量158亿立方米/年 。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 ,淮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丰富 ,而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全省严重缺水区。
矿泉水 :已勘查137处 ,总开采量5.8167万立方米/年。
2、我省矿产资源基本特点
(1)矿产资源种类较多 、储量丰富。其中煤、铁、铜 、水泥用灰岩、方解石是我省优势矿产,其资源储量在华东乃至全国均位于前列,是长三角经济区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原材料基地。
(2)大型矿床少 、小型矿床多 ,其中大中型矿床约占总数的35.6% ;贫矿多 、矿石组分比较复杂,采选条件复杂 。
(3)主要矿种产地分布相对比较集中(附图1)。
(4)锰、铜、铅、锌 、铝 、钼 、钨、锑等矿产资源不足 。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程度
到2007年底 ,全省共有勘查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63个 ,地质勘查总投资已达4.3282亿元 ,其中社会投资2.945亿元,各种勘查手段较为齐全 ,调查评价和勘查工作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 。
1.调查评价程度
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已覆盖全省 ;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3幅 ,占全省总面积的25.07%;1 :5万区域调查完成157幅 ,占全省总面积的48.49% ,其中开展1 :5万区域矿产调查的 ,有57.5幅 。
地球物理调查完成全省1:20万重力测量和航空磁测 、1 :5万航磁测量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7.3% 、1:5万重力测量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0.9% 。
完成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测量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0.4% 。在主要的成矿带上还进行了1:5万土壤、水系沉积物测量 ,占全省总面积的36%。
完成1 :50万全省环境地质调查和水文 、工程 、环境地质条件评价及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和工程地质系列图件的编制 ;完成1:20万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了我省北部地区20个县(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已完成1 :10万县(市)地质灾害区划及调查评价图35幅 ,约占全省的50% 。
2.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程度
我省矿产资源勘查程度较高 。在2007年上表1084处矿产地中 ,达到勘探程度251处 ,占23% ;详查230处 ,占21% ;普查543处 ,占50% ;预查60处,占6% 。其中 ,煤炭的勘查程度较高 ,勘探与详查矿区占68.0%;铜矿勘探与详查矿区占22%;铁矿勘探与详查矿区占37% ;铅 、锌 、金、银勘探和详查矿区所占比例均在40%以下,相当一部分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山的勘查程度只达到普查程度(附表2)。非金属矿产以水泥用灰岩、硫铁矿 、石膏、熔剂用灰岩及水泥配料用粘土勘查程度较高 ,勘探与详查矿区所占比例分别为67% 、52%、81% 、76%、97% 。
勘查控制深度也以煤矿最大 。目前 ,两淮煤田的勘查深度原则上确定为-1500米,皖南煤田勘查深度原则上确定为-1000米。铜矿控制深度一般不超过500米 ,个别大型矿床如冬瓜山南矿段达-1000米 。铁矿绝大部分矿区控制深度在400米以内 。金、银、铅 、锌等金属矿产与硫铁矿、磷矿 、明矾石、萤石等非金属矿产控制深度一般在400米以内 。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007年全省已开发利用矿产105种(含亚种) ,固体矿产矿石总产量3.4757亿吨 。共有矿山5906家。其中大型矿山73家、中型矿山106家 ,占矿山总数的3.03% ,矿石产量16324.39万吨,占总产量的47% ;小型矿山5727家 ,占矿山总数的96.97% ,矿石产量18432.87万吨 ,占总产量的53%。2007年全省矿山实现总产值459.52亿元 ,从业人员达42.4万人 。新建和生产矿山5010家 ,约占矿山总数的85%,停产和闭坑矿山873家,约占矿山总数的15% 。
1、能源矿产:已开发利用煤炭 、石煤、地下热水三种(不含石油) 。煤矿山242家,原煤产量8556.1万吨 ,产值292.72亿元 。石煤矿山37家 ,矿石量70.75万吨,产值0.14亿元;地热矿山13家 。
2、金属矿产 :已开发利用10种,2007年矿石产量2553.7万吨,产值47.83亿元 ,矿山353家。
铁 、铜是我省支柱性金属矿种 ,2007年铁矿山173家 ,矿石产量1784.6万吨 ,产值32.72亿元 ;铜矿石年产量610.93万吨,产值10.34亿元 。
金属矿山采选综合回收率比较高 ,大中型及国有矿山选矿回收率分别为铁71.3%、铜88.99%、铅87.62% 、锌84.36%、钼86% 、金85%。
金属矿山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水平不同规模矿山差别很大。2007年,全省有共伴生矿产的大 、中型矿山28家,应综合回收利用14种矿产,实际有23家矿山企业对其中的11种共伴生矿产进行不同程度的综合回收,其产值占主矿种的30—40% 。集体矿山、私营企业基本未开展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工作。
3 、非金属矿产 :已开发利用78种 ,2007年矿石产量2.3561亿吨 ,矿山5239家,产值118.7853亿元 。其中 ,产值超亿元的矿产有10种 :水泥用灰岩矿石量6063.91万吨 ,产值44.87亿元;冶金用白云岩矿石量483.53万吨 ,产值1.21亿元;盐岩矿石量121.8万吨 ,产值3.596亿元 ;方解石矿石量260.37万吨,产值1.87亿元;玻璃用石英岩矿石量198.31万吨 ,产值1.07亿元 ;水泥配料用砂岩矿石量235.24万吨,产值9.86亿元 ;水泥配料用粘土矿石量479万吨 ,3.0亿元 ;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石量8224.77万吨 ,产值12.61亿元;建筑用砂矿石量1376.23万吨 ,产值1.19亿元;砖瓦用粘土产量4918.2万吨,产值34.73亿元 ;合计矿石量2.189亿吨 ,产值111.04亿元,约占全省非金属矿山企业矿石总量和总产值的93% 。
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方式较为简单,多数以生产原矿为主 ,少数矿种进行选矿和粗加工,方解石和石英岩开始向精深加工发展 ,并已初具规模 。
4 、地下水 、矿泉水 :2007年地下水开采总量约18.69亿立方米,约占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的13.84% 。用水量主要集中在淮北地区 ,约占全省开采总量的79.62% 。天然矿泉水137处,现有开采企业22家 ,年产矿泉水12.86万吨 ,产值303万元,以含锶天然矿泉水为主 ,生产规模偏小,开发利用程度低 。
(四)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状
到2007年,全省矿山占用土地面积963098.2公顷 ,破坏土地面积总计51695.1063公顷 ,其中塌陷面积24125公顷 ,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37%(附表16) ,已治理面积11685公顷 ,治理率为22.60% 。矿山固体废弃物当年排放量为2268.82万吨,治理1636.49万吨,治理率为72.13%。
(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矿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十五”期间,我省矿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目前“五小”矿山数量仍然较大,矿山布局虽然得到一定改善,但布局不尽合理的现象未有根本好转 ,大矿小采、一矿多开 、矿产资源浪费的现象依然存在 ;采矿权整合还不到位 。矿产品的换代和加工技术更新进展不快,节能减排降耗任务依然很重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缓慢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矿山环境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 、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矿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仍然不足。尤其是小型矿山开发利用方式粗放 ,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开采工艺不规范,安全管理不到位 ,不仅浪费矿产资源 ,产品也缺乏市场竞争力 。
3.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比较严重 ,治理率明显偏低。
4.地下水开发利用结构不尽合理,易诱发地质环境问题 。沿淮和淮北一些城市浅层地下水利用程度偏低,过分集中开采深层地下水,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大面积水位降落漏斗 ,其中以阜阳市问题较为严重 。
5.地质勘查工作相对滞后 ,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不足 ,尤其是有色和黑色金属矿产后备矿产地严重不足。同时 ,矿产勘查与开发存在急功近利和短视现象 ,不按设计方案施工的问题仍然存在 。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与商业性矿产勘查脱节,加大了地质勘查工作的风险 。
6 、矿产综合勘查缺乏足够认识,在勘查某种主要矿产的同时,如何加强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勘查,无论是设计还是勘查过程都没有给予高度关注。
三、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一)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可供性分析
目前我省处于工业化初期 ,主要消费的传统矿产资源煤炭、铁 、硫 、水泥用灰岩等有一定的保证程度,而有色金属及贵金属严重不足 ;工业化中期所需的现代矿产资源铝、钾、铬 、金刚石、石油 、天然气等基本空白 ,锰 、镓 、钒储量有限 ;而工业化后期需要的新兴矿产资源钴 、锗 、铂 、钛和稀土元素等十分稀缺。因此,总体来说 ,我省矿产资源保证程度不高 ,供需形势比较严峻。主要矿产供需形势分析如下 :
1.能源矿产 :能源矿产以煤炭为主(2007年石油保有资源储量81.7万吨,年石油炼制加工消费原油449.2万吨,供需缺口较大) 。据预测两淮煤田煤层气-1500米以浅资源量约为9087亿立方米,其勘查与开发利用尚处于攻关阶段,工业性利用仍需假以时日 。
截至2007年,我省上表煤矿区210处 ,保有资源储量255.59亿吨 ,位居全国第10位 ;生产原煤8556.1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费量9025.73万吨。按年增长率12%预测 ,2010年原煤设计产量可达1.5亿吨 ,实际产量可达1.2亿吨;需求量按年增长率8%预测为11370万吨 ,基本供需平衡 。预测2015年前消耗煤炭资源储量10亿吨 ,即使不新增资源储量,到2015年仍保有储量240亿吨左右 ,完全满足规划期内对煤炭资源需求 。预测全省煤炭潜在资源储量611.55亿吨,分布区域为 :淮北煤田267.43亿吨,约占43.73% ;淮南煤田328.03亿吨 ,约占53.64%;江南煤田16.09亿吨 ,为2.63% 。我省煤炭具可持续发展优势,为保障需求应加大产能 。
2.金属矿产:我省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具有一定资源储量和规模的矿种主要为铁 、铜,其次为铅 、锌 、金 、银 、锰 、钨等 。
铁矿 :上表矿区186处 ,2007年保有资源储量40.22亿吨,居全国第4位 ;年产铁矿石1784.6万吨,矿石原料自给率仅为29.49% 。马钢公司占有资源储量15.21亿吨 ,约占38%;未设置矿权的大中型矿产地10处 ,主要分布在霍邱、庐江地区,资源储量约占20亿吨左右。我省对钢铁和铁矿石的需求仍呈快速增长趋势,预测“十一五”铁矿石年均增长率为10%,2010年年产铁矿石为2376万吨,需求量约为4778万吨 ,供需失衡的矛盾仍然突出。由于“十一五”重点开发庐南 、霍邱铁矿,铁矿资源供需矛盾将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我省庐枞 、霍邱 、马芜等地区仍有找矿潜力 ,预测可发现大中型矿产地4-8处,新增资源储量3.5-5亿吨 。2015年预测需求量为7020万吨,年产矿石量3827万吨 ,缺口仍然较大 。
铜矿:上表矿区115处 ,保有铜金属储量339.52万吨 ,居全国第8位 。2007年省内自产铜矿石619.13万吨,只能满足冶炼能力的18.97% 。按年增长率8%预算,2010年年产矿石量737万吨,需求量2894万吨 ;2015年矿石产量987万吨,需求量3873万吨 ,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 。“十五”期间铜官山 、金口岭等主要生产矿山 ,因资源枯竭相继闭坑;铜官山铜矿 、凤凰山铜矿 、铜山铜矿属于资源严重危机矿山。冬瓜山铜矿是新开发的矿床,采矿能力为429万吨/年 ,可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压力。
铅锌:上表矿区31处,铅保有金属储量44.83万吨,2007年产矿石量26.32万吨,自产矿石不能满足冶炼需要 ,自给率仅为40% ,预测2010年需求量为31.34万吨 ,2015年需求量为41.95万吨;锌保有金属储量86.94万吨,2007年产矿石量13.8万吨 ,自产矿石能满足省内冶炼需求 ,预测2015年需求量为22万吨 。
金、银:2007年,保有金金属储量229.24吨 ,年产岩金矿石量89.01万吨 。目前,相当一部分矿山面临资源枯竭 ,服务年限仅有5-10年 。2007年保有银金属储量4675.13吨 ,矿山服务年限仅为5-10年,资源保证程度较低。
3.非金属矿产 :我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品种比较齐全,开采条件较好,经济潜力巨大 。2007年 ,我省水泥用灰岩 、方解石 、硫铁矿 、凹凸棒石粘土 、膨润土、玻璃用石英岩等保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 。非金属建材矿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保证程度较高 。
硫铁矿 :保有资源储量68652.91万吨 ,位居全国第2位。2007年年产矿石39.45万吨 。预测2015年,需求量为63万吨,资源保证程度高 。
水泥用灰岩 :保有资源储量82.16亿吨,位居全国第1位 。目前 ,79.4%的资源已被占用,其中海螺集团占用资源40.86% ;2007年年产矿石量6063.91万吨 。按年增长率10%预测,2015年需求量为14469万吨 。按年需求量1.2亿吨计算,可采68年以上,资源保证程度高 。预测潜在资源储量1456.12亿吨 ,接续资源实力雄厚。
方解石:保有资源储量4.5782亿吨,位居全国第一位 。目前精深加工或改性工艺得到较快发展 ,池州市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活性氧化钙、纳米级碳酸钙基地 。2007年全省生产方解石矿石260.37万吨,主要销往省外或出口国外 。预测2015年需求量为356万吨。按年需求量300万吨计算,可采119年 ,资源保证程度高。我省方解石矿资源潜力较大 ,仅对石台-青阳一个成矿远景区预测,潜在资源储量为11.16亿吨 。
凹凸棒石粘土 :保有资源储量2516.52万吨 ,位居全国第2位 ;年产矿石量6.5万吨 ,除供本省消费外 ,主要销往省外 。预计2015年的需求量为10万吨,按年需求量10万吨计算 ,可采250年,资源保证程度高。矿区外围尚有找矿潜力 ,其潜在资源储量为1.33亿吨。
膨润土 :保有资源储量1.49亿吨 ,位居全国第5位 ;年产矿石量15.56万吨 ,产品供大于求 ,近60%销往省外 。预测2015年需求量25万吨 。我省膨润土资源潜力较大,仅对兰田-绩溪一个成矿远景区预测,其潜在资源储量为4.5043亿吨 。因此 ,膨润土是我省资源保证程度很高的矿种之一。
玻璃用石英岩:保有资源储量9140.55万吨,位居全国第7位 ;年产矿石量198.31万吨。预测2015年需求量316万吨,按年需求量300万吨预测 ,可采30年 。预测我省玻璃用石英岩潜在资源储量21.59亿吨 ,资源潜力较大,保证程度较高 。
4 、水气矿产
地下水 :淮河以北地区年开采量为14.88亿立方米,江淮丘陵地区年开采量仅为1亿立方米 ;开发利用程度低 。
矿泉水 :开发利用程度低。稀有珍贵矿泉水产于皖西北和江淮丘陵中南部 ,开发前景乐观。
(二)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综合评价
二十一世纪前30年是我国实现工业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关键阶段 ,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仍然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工业化 、城镇化将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总量 、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仍然呈现持续增长,要求不断扩大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 。特别是长三角经济区将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和现代矿产资源的用量不断增长 ,势必促进我省对能源 、冶金、有色、建材和化工等矿产品的开发利用 。因此,从总体看,在规划期内我省矿产资源消费总量将呈上升态势 。坚持“立足国内 、扩大合作”的方针 ,在规划期内我省矿产资源严峻的供需形势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近年来 ,我省能源消费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消费总量达到9025.73万吨 。按年增长率8%预测 ,2010年和2015年煤炭需求分别达到11370万吨和16706万吨。为此 ,我省提出“十一五”期间建设两淮亿吨煤炭基地,大力发展煤炭产业 ,可望缓解我省煤炭资源供应紧张局面 ;同时,积极推进淮南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工程,建成15条天然气省内支线管道 。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降耗技术 ,逐步推广新能源,使天然气 、煤层气 、太阳能 、水能 、生物能 、地热能等高效 、清洁能源的比重有所增加。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 ,对石油应鼓励原油进口,限制成品油进口;煤炭工业要控制总量 ,调整结构,实现产需平衡 ,加强宏观调控 ,扩大出口 。
我省是金属矿产消费大省,2007年消耗钢铁3180.4万吨 ,金属铜48.6万吨 ,由于矿石原料供给不足,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 。
我省“十一五”期间充分利用我省原材料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钢材短缺品种 、铜材精深加工 、纳米粉体材料 、新型干法水泥、玻璃深加工等 ,努力提高矿产品附加值 。2010年马钢力争达到钢产量2000万吨 ,铜陵电解铜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 ,海螺集团形成1.5亿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 ,使非金属材料产业居国内领先地位 。为实现上述目标,除部分非金属矿产资源外,大多金属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将愈来愈高。
为此 ,必须建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新格局,坚持“立足国内 、扩大合作”的方针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 ,持续增加矿产资源储量;坚持有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实施开源节流并重 ;加强与省外乃至国际合作,鼓励我省矿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和国外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工作,努力改善我省矿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紧张的局面 。
第三章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提高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坚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 ,坚持市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规划宏观调控作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和两淮亿吨煤炭基地。大力发展煤、铁 、铜的开发利用及新型建材产业。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和建设绿色矿山;坚持重点勘查 ,合理布局 、有效利用 ,规范管理 、科技创新。统筹兼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基本原则1 、依据并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 。本《规划》以《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为依据 ,与我省有关行业和部门规划相衔接 。
2 、开源节流 、保障发展的原则。加强基础地质工作 ,积极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努力实现重点矿种 、重点成矿区带深部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着力转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 、综合评价和有效利用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水平 ,不断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强化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3 、实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统筹的原则。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切实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统筹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耕地保护。
4 、优化布局与总量调控的原则 。明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方向与重点,科学制定勘查与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 ,强化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 ;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 ,规范矿产资源勘查与开采准入条件 。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
5 、立足国内 、扩大合作的原则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依据矿产资源禀赋特点和开发利用条件,充分利用省内资源和市场 ,同时,积极利用省外和国外资源和市场 ,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
6、科技创新与完善管理机制的原则 。积极推进矿产勘查 、开采和综合利用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机制 ,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指导矿业权的合理设置 ,强化管理人才队伍,提高矿证管理水平 。逐步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和规划管理体系。
三、规划目标(一)2008-2010年目标
以提高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保障能力为目标 ,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两类 。
1、约束性指标:主要包括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指标 。是确保实现的政府责任目标。
2 、预期性指标 :是在导向性基础上期望达到的发展目标 。其内容涉及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等内容 。
专栏二 2008-2010年规划约束性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
1
实现2010年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全省;重要成矿带1∶5万区域地质和矿产调查面积1.36万平方千米;开展全省重要矿种资源潜力评价;重要成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调查,开展沿江成矿带1∶2.5万航磁测量 。加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及深部找矿手段的综合研究 。
2
实现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覆盖全省 。开展1:25万淮河流域农业地质调查。开展重点城市地质调查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 。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3
矿石总量年均增长6-8% ,2010年达到4.32-4.38亿吨 ;采矿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8% ,2010年达到547.3-578.9亿元 。
4
限产矿种总量(金属量)调控指标:钨570吨;钼70吨 ;锑459吨 。
5
严格执行规划制定的小型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见附表19) 。
6
严格执行小型矿山最低服务年限标准(见附表19)。
7
固体矿产开采区回采率比“十五”期间提高3-5个百分点 ,薄煤层采区回采率不低于85% ,中厚煤层不低于80%,厚煤层不低于70% 。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8
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规划治理面积13730.66公顷,治理率达40% ,土地复垦面积10877.56公顷 ,土地复垦率为40%;新建矿山环境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100% 。矿山采选(洗)的“三废”达标排放率和综合利用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为25%。
2008-2010年规划预期性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矿产资源勘查
1
预期提交可供进一步勘查的大中型矿产地10~15处,其中包括煤 、铁 、铜等矿产地5~8处 。
2
新增333及以上资源储量:煤10亿吨,铜40-60万吨 ,铁3-5亿吨 ,水泥用灰岩20~30亿吨 。
3
为危机矿山提供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5亿吨 、铜30~50万吨 、金20~30吨 、铅锌20~30万吨。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4
主要矿种矿石产量调控指标 :煤:1.2亿吨;铁:2376万吨;铜 :737万吨 ;方解石 :293万吨 ;水泥用灰岩:8519万吨 ;冶金用白云岩:544万吨 ;玻璃用石英岩 :236万吨。
5
设置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勘查规划区块21个 、开采规划区块30个 。
6
减少小型矿山企业总数1600家,矿山企业数量控制在5000家左右。中、大型矿山比例从目前的3.03%提高到9%。
7
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矿山企业综合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固体废弃物(废渣、矸石、尾砂)资源二次开发利用水平有所提高 ,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
8
固体矿产选矿回收率比“十五”期间提高3-5个百分点。煤炭洗选量从目前的26%提高到80%以上 ,动力煤洗选量争取达到总洗选量的60%;逐步关闭不符合生产和安全、环保条件的小矿山。
9
调整重要矿种采 、选、冶比例 ,改变以原矿生产为主的单一加工技术结构 ,加大选矿总量,增加高档次 、高科技产品比重。
10
加强新型材料开发,大力发展碳酸钙纳米粉体材料 、新型干法水泥 、玻璃深加工等产品 ,进一步提高优质矿产品比重,优质矿产品比例提高5—8个百分点 。
11
促进中心城市地热资源利用 ;优化铜 、铁矿山资源配置 ,有序开发霍邱铁矿和庐南铁矿;有序开发方解石、石英砂 、煤系高岭土 、凹凸棒石粘土等非金属矿产 ,形成国内领先地位 。扩大七大矿业集团规模,实现集约经济效益 。建成和完善全省9大矿业经济区和6大矿业基地 。
12
加强矿政管理,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准入条件,完善规划对矿权审批的制度 。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13
建立健全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和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 。
14
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制度体系和行政监督管理体系 ,对矿产资源勘查 、开发以及闭坑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实现全省矿山环境的基本好转 。
(二)2011-2015年规划目标
1 、约束性指标
专栏三 2011-2015年规划约束性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
1
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以1:5万矿调为重点,加强区域矿产地质 、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和农业地质调查力度 。加强重点成矿区成矿规律及深部找矿综合研究。
2
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基本防止因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 、地下水污染监测和预报系统。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3
矿石总量年均增长6%左右,2015年达到5.82亿吨;采矿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 ,2015年达到827.35亿元。
4
限产矿种总量(金属量)调控指标:钨629吨 ;钼78吨;锑791吨。
7
固体矿产开采回采率比“十一五”期间提高2-3个百分点,矿山规模结构进一步调整 ,压缩小型矿山总数的20%,矿山总数控制在4000家左右 。中 、大型矿山比例提高到12%。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8
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规划治理面积20120.73公顷 ,治理率达60% ,土地复垦面积15068.99公顷,土地复垦率为60%;新建矿山环境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100%。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为35%,土地复垦率为30% 。
2011-2015年规划预期性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矿产资源勘查
1
在重要成矿远景区初步实现深部找矿和新类型 、新矿种的找矿突破 ,完成大宗支柱性矿产地的详查-勘探5-8处 ,其中包括煤 、铁 、铜矿产地3-5处 。争取发现一批可供普查的大中型矿产地 ,提交334资源量的大中型矿产地8-10处。
2
新增333及以上资源储量煤10亿吨,铜50-80万吨 ,铁4-6亿吨 ,水泥用灰岩40~50亿吨 。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3
主要矿产矿石总量调控目标为 :原煤17663万吨;铁3827万吨 ,铜987万吨,铅41.95万吨,锌22万吨,金142万吨 ;水泥用灰岩15013万吨 ;方解石限产保值 ,年增长率为4%(附表7) 。限制开采普通萤石 、石煤、重晶石、石棉、建筑石料 、砖瓦用粘土等矿产 ,严格控制现有矿山开采总量。控制低品位硫铁矿、磷矿的开采总量(附表7),禁止新建低品位硫铁矿矿山 。
4
设置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勘查规划区块50个 、开采规划区块42个 。
5
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论证 ,严格矿山设计要求,矿山企业严格按批准的设计方案施工 ,积极发展精深加工技术 ,强化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制 。
6
固体矿产综合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分别比“十一五”提高3—5 、5—8个百分点 。固体废弃物(废渣、矸石、尾砂)资源二次开发利用水平有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 。
7
努力形成矿产品多渠道、可持续的供应机制 。鼓励支持“走出去”勘查开发我省工业发展短缺的富铁矿、铜矿和经济建设急需的其它矿种 ,建立稳定的供应基地。鼓励矿山企业参与我国西部石油 、钾盐、磷 、锰、铝等资源开发 。
8
扩大七大矿业集团规模 ,进一步完善全省9大矿业经济区和6大矿业基地 。
9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断规范矿业权市场,逐步完善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矿业权市场 。不断完善矿政管理 ,强化规划对矿权的审批制度。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10
健全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和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 。
11
健全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制度体系和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对矿产资源勘查 、开发以及闭坑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督管理 ,加强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治理,实现全省矿山环境的根本好转 。
(三)2016-2020年规划目标展望
继续完成重要成矿远景区1 :5万区域地质调查 、区域矿产地质调查 、土壤化探测量 ;开展重要成矿区带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提高地质矿产地勘查程度,主要矿种包括煤、铁、铜 。坚持“立足国内 、扩大合作”,使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和保证程度进一步提高;应用GIS技术完善矿产资源评价系统、水工环地质评价信息系统 。
全省矿石量保持稳定增长 ,采矿业总产值保持持续增长 ,矿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进一步提高 ,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得到根本性好转,严格控制小矿山数量 ,进一步增加大中型矿山的比例 。
健全完善省内矿业权市场 、矿业资本市场等矿业生产要素体系 ,矿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进一步发展壮大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矿业集团,形成以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为主体的新格局,提高省内对外依存度大的矿产资源的可供性。
矿山地质环境状况有根本改善 。重点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大力加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
第四章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一 、工作部署原则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区域布局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地质条件、地质环境保护为依据,总结吸纳首轮规划实施的经验与教训,结合矿产资源面临的新形势 ,增加矿产资源储量 ,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的;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 ,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加强能源矿产勘查和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提高地质工作社会服务水平。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突出重点矿种煤 、铁 、铜 ,鼓励勘查金、银、铅锌、钼 、钨 、锰、铀 、水泥用灰岩 、方解石 、石膏等 ;限制勘查高硫煤 、石煤、硫铁矿 、低品位磷等 ;加强重点勘查区的勘查,进一步摸清潜在矿产资源家底,初步实现深部和新区找矿突破;加强危机矿山深部和周边勘查,努力为危机矿山提供新增资源储量 ;科学设置勘查规划区块 ,加强已有矿权整合;进一步促进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勘查分体运行机制的健康发展 ,使矿业权市场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良好态势 ;实施地质勘查过程的有效监管 ,促进地质勘查高效 、规范、科学发展。继续实施五个逐步战略转移 ,坚持急 、优、大 、新 、洁 、特的六字原则 。对高灰高硫煤、石煤、低品位磷矿种实行限制商业性勘查 。
二、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指导下 ,结合我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成矿地质条件和工作研究程度 ,进一步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加强综合研究和地质勘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地质资料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地质勘查健康发展 。
1 、区域地质调查
规划完成阜阳市幅、淮北市幅、灵璧县幅区域地质调查,调查面积47844平方千米(其中约12200平方千米为邻省) ,实现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全省的目标。争取在2010年前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覆盖大别山区 、皖南山区和长江中下游基岩区 ,重点开展皖南地区1∶5万空白区的调查 ,规划调查面积13600平方千米 ,完成图幅31幅。
2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根据矿产勘查工作需要 ,在具有成矿远景的华北地台南缘开展新一轮1∶5万航磁测量 ,面积2000平方千米 ;在沿江成矿带开展1:2.5万航磁测量,测量面积22550平方千米 。
3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开展皖北、皖东、皖西地区的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调查面积59215平方千米 。配合金属矿产勘查和1∶5万区域矿产调查,开展贵池东南部1∶5万地球化学调查,面积2219平方千米 。
4、地下水调查评价与监测
开展淮北地区新一轮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江淮分水岭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面积18000平方千米 ;淮河流域和淮北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可持续利用的调查评价。完善全省地下水及地质环境监测网 。
5 、成矿区划 、重点矿种资源潜力评价和资源储量利用调查
系统开展成矿远景区划研究 ,建立不同矿种数据库 ,编制矿产资源分布相关图件 ,完成全省1∶50万系列地质图(包括水工环)更新 。完成全省14个重点矿种(煤、铁、铜、金 、银、铅、锌、钼 、钨 、锰及水泥用灰岩 、方解石、石膏 、铀等)资源潜力评价 ,实现资源潜力评价的动态管理 。建立以GIS为平台的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完成全省17个重要矿种的资源储量利用调查 ,实现资源储量利用情况的动态管理 。
6 、综合研究
根据地质研究程度 ,结合涉及我省的重要基础地质和主要矿产勘查问题,重点开展全省及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地质背景调查和研究,开展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段)深部资源潜力预测,开展深部矿产勘查 、隐伏矿产勘查及浅覆盖区矿产勘查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钻探等综合方法研究 。
三 、矿产资源勘查(一)矿产资源勘查任务和分区原则
1 、目的、任务
我省确定的重要矿产资源勘查的矿种为:煤、铁、铜、金 、银 、铅、锌 、钼 、钨、锰等以及水泥用灰岩、方解石、石膏、铀等 ,其中煤 、铁、铜是我省规划勘查的最为重要的矿种 。
我省重要矿产资源勘查的主要任务是 :
开展重点成矿区带重点矿种 、大中型矿床的勘查工作 ,加强深部找矿 ,提交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基本查明一批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矿产地20-25处,新增一批资源储量 。
2 、勘查规划区划分原则
勘查规划区划分为重点勘查区 、一般勘查区 、限制勘查区和禁止勘查区。在重点勘查区内划定勘查规划区块。
(1)重点勘查规划区 :包括国家重点勘查区在本省内的区域;省内重点矿种煤 、铁 、铜成矿区带 ;大中型危机矿山的深部和外围资源潜力区 。
(2)一般勘查规划区 :包括成矿条件有利、具有一定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的地区 ,是我省勘查期望有所突破的新地区 。
(3)限制勘查规划区 :包括国家政策限制勘查和保护的矿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地质环境有严重影响的矿种 ,主要有:高灰高硫煤 、石煤 、低品位磷 、硫分布地区 。限制勘查区应控制探矿权总量 ,应对勘查准入 、地质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 。
(4)禁止勘查规划区 :包括法律规定的特殊功能地区,如国家和省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 、风景名胜区 、文物保护区、军事禁区 、地质灾害危险区、重要水库、重要水源地等限定范围内的各类矿产勘查。
(二)勘查规划分区
全省共划分各类勘查规划区40个 ,其中重点勘查区6个 ,一般勘查区8个 ,限制勘查区11个,禁止勘查区15个(附图3 、附表10)。
1、重点勘查区:主要是鼓励在两淮重要能源 、沿江金属及非金属成矿远景区,大中型矿山的深部、周边及外围地区进行矿产勘查。
2、一般勘查区 :鼓励在具有一定找矿远景的蚌埠-凤阳成矿区 、皖东地区、大别山区 、江南过渡带 、皖南成矿带开展矿产勘查。
3 、限制勘查规划区 :在中心城市、重要经济区及其周边和铁路、省级公路以上交通干线1000米范围内实施限制勘查。同时 ,限制勘查污染环境的沿江及皖南高硫高灰煤,低品位硫、磷 、石煤以及淮北地区水位埋深45米以下的深层地下水。
4、禁止勘查规划区 :主要包括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九华山风景区 、齐云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国家和省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等 。
5 、各类勘查区的管理措施:重点勘查区实施国家和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 ,积极鼓励企业投资开展商业性勘查 ;全面提高区内基础性地质调查程度,优先部署1:5万区域矿产调查 ;整装勘查 、综合勘查优先取得探矿权,积极鼓励危机矿山深部和周边勘查 ,勘查用地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一般勘查区鼓励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 ,鼓励老、少、边 、贫地区的地质矿产勘查 ;采取政策引导、信息支持。限制勘查区限制国家规定的保护与限制矿种的勘查 ,探矿权和勘查用地严格规划审查 。禁止勘查区禁止投放探矿权,取缔已有探矿权 。
(三)勘查规划区块
1 、勘查规划区块设置
重点勘查区内设置勘查规划区块71个 ,设置探矿权92-140个 ;2010年前设置勘查规划区块21个 ,投放探矿权38-45个;2011-2015年设置勘查规划区块50个 ,投放探矿权54-95个。勘查规划区块是勘查区内依据成矿条件、勘查信息、勘查程度等因素划分出的矿业权合理设置的空间单元,一个勘查规划区块原则上设置一个探矿权 ,目前重点勘查区内多数勘查规划区块已有多个探矿权 ,需要进行进一步整合 。
淮北煤重点勘查区 ,设置18个煤勘查规划区块,拟设立25-34个探矿权 ;淮南煤重点勘查区 ,设置7个煤勘查规划区块,拟设立7个探矿权;霍邱铁重点勘查区 ,设置8个铁勘查规划区块 ,拟设立8-12个探矿权 ;马鞍山-芜湖-铜陵铜铁重点勘查区,设置21个勘查规划区块(包括铁、铜 、水泥用灰岩) ,拟设立30-47个探矿权 ;巢湖-庐江-怀宁铜铁水泥用灰岩重点勘查区 ,设置12个勘查规划区块(包括铁、铜、水泥用灰岩) ,拟设立16-29个探矿权 ;池州-东至铜铁重点勘查区设置4个勘查规划区块 ,拟设立5-9个探矿权(见附表11 、附图4) 。按矿种统计 ,煤勘查规划区块25个 ,铁勘查规划区块25个,铜勘查规划区块11个 ,锰勘查规划区块4个 ,水泥用灰岩勘查规划区块5个 ,多金属勘查规划区块1个 。
2 、勘查规划区块管理措施和要求
按照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的有关要求 ,在合理划分勘查规划区块的基础上 ,加强重点勘查区和重点矿种勘查规划区块的管理,合理设置探矿权,严格控制对勘查规划区块的人为分割,对一个规划区块含有多个探矿权的地区,实行有效科学整合 ,采取联合 、兼并 、收购 、入股 、关闭等方法 ,使边界相邻的探矿权逐步合并 ,保证矿区的独立和完整 。
逐步建立和完善勘查规划区块动态管理机制,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 ,可以根据地质资料的不断丰富,进行勘查规划区块的局部调整和进一步完善。对于没有划分勘查规划区块的地区,可根据地质调查程度,对需要设置探矿权的地段,通过规划预审和规划准入条件 ,科学规划勘查区块 ,适当设置探矿权 。
(四)重点勘查矿种和地区
1、能源矿产
①优质煤 :重点为淮北煤田的砀山 、大演武深部 、单集深部 、涡阳大段家 、花沟北 、花沟南 、袁店深部 、涡阳耿皇和亳州其它有利地区;淮南煤田的耿村-潘集深部 、宋集、大兴集、高皇 、阜东 、阚瞳集、古沟 、定远永康等矿区 。
②煤层气:重点为两淮煤田。
③富铀:重点为巢湖、安庆 、六安市等地。
④地热:重点为合肥、阜阳 、安庆 、芜湖 、亳州市及定远县等地。
2 、金属矿产
①铁 :富铁重点为庐江南部 ,马鞍山向山、南山 、和尚桥,繁昌新港 、荻港等地;储量较大的霍邱铁矿区及其外围 。
②铜 :重点为铜陵老矿山深部和周边 ,庐江沙溪铜矿外围和火山岩盆地外缘 ,安庆铜矿外围、青阳—贵池 ,滁州铜矿东北部。
③金 :重点为铜陵铜官山 、狮子山 、凤凰山矿区周边及深部 ,青阳-南陵-泾县一带 ,东至-石台 ,蚌埠-怀远-五河,凤阳-明光-全椒 ,淮北-宿州,绩溪-休宁-祁门,霍山-舒城等 。
④铅锌 :重点为贵池黄山岭矿区深部及外围 ,金寨西部,祁门-黟县,凤阳板桥一带,庐江岳山外围 。
⑤银 :重点为宁国东南部 ,贵池东南部 ,庐江岳山外围等 。
⑥富锰 :重点为贵池唐田、牌楼和徽坑等 。
3 、非金属矿产
①优质方解石:重点为青阳、贵池 、泾县、东至 、怀宁及沿江等地 。
②水泥用灰岩及配料、熔剂灰岩、熔剂白云岩 、耐火级白云岩 :重点为淮北 、巢湖 、安庆 、铜陵、池州、宣城、滁州市等。
③凹凸棒石粘土 :重点为明光官山外围 、来安半塔等地。
④膨润土、珍珠岩 、沸石:重点为宣城 、休宁、屯溪、南陵 、明光、来安等地。
⑤优质石英岩和天然油石:重点为凤阳白云山。
⑥优质花岗岩和蛇纹岩:重点为舒城 、桐城 、霍山、金寨和岳西等地。
⑦耐火粘土 :重点为两淮煤田。
⑧高岭土和瓷土:高岭土重点在庐枞和马鞍山火山岩盆地 ;瓷土主要在宿州 、凤阳、祁门 、无为 、旌德 、宿松 、太湖等地。
⑨绢云母:重点为滁州市南谯区施集、明光市张八岭和潜山水吼等地 。
4、水气矿产
①地下水 :重点为阜阳、亳州、淮北 、宿州、蚌埠、淮南市等地及江淮分水岭地区 。
②矿泉水 :重点为皖西北 、天长市和庐江县、定远县等地 。
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总量调控一、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控全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保护优势资源 ,扩大急缺资源开采,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矿产资源并重 ,限制污染环境的矿产资源开发,实施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战略 。2008-2010年矿石总量年均增长6-8% ,2010年达到4.32-4.38亿吨;采矿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8%,2010年达到547.3-578.9亿元。“十二五”期间矿石总量年均增长6% ,2015年达到5.82亿吨;采矿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 ,2015年达到827.35亿元。重点调控我省优势矿产和特色矿产;限制开采供过于求 、开采条件差、易产生严重污染以及国家政策规定限制的矿产。出口优势矿产方解石 ,冶金用白云岩实行总量控制,限产保值。总量调控采取不同矿种制定不同增长指标 ,其中煤 、水泥用灰岩年均增长12% ;铁年均增长10% ;铜、铅 、锌、金等年均增长6% ;保护矿种方解石 、冶金用白云岩年均增长4%;限制开采矿种石煤、钨 、钼 、锑、磷 、萤石等年均增长2%;砖瓦用粘土矿石量维持现状 ,逐步取缔实心砖。
(一)能源矿产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煤炭资源 ,2010年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5000万吨,矿石产量为12021万吨 ;2015年原煤矿石量达到16706万吨。加快两淮大型矿井改造和建设 ,发展坑口电站 、低热值电站和煤化工 ;鼓励两淮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 ,形成生产规模;鼓励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鼓励天长原油生产挖潜 ;限制开采沿江、皖南含硫量大于1.5%的富硫 、高灰煤,严控开采总量 。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高硫 、高灰煤矿。
(二)金属矿产鼓励开采铁 、铜、铅、锌 、金、银、锰等矿产 ;限制钨 、锑、钼矿开采总量,控制新建矿山。鼓励规模开采大型低品位铁矿和小而富的铁 、铜等金属矿产 。2010年,铁矿石产量达到2376万吨 ,铜矿石737万吨,铅矿石31万吨 ,锌矿石16万吨,金矿石106万吨。
(三)非金属矿产有效保护和总量调控开采水泥用灰岩 、玻璃用石英岩 、方解石 、冶金用白云岩 、膨润土,以及岩盐、石膏 、凹凸棒石粘土及饰面花岗岩等矿产 ,限制开采普通萤石、石煤 、重晶石 、石棉、建筑石料 、砖瓦用粘土等矿产并严格控制现有矿山开采总量 ,控制低品位硫铁矿、磷矿开采总量 ,暂不新建低品位硫铁矿山 。2010年 ,主要非金属矿石量的调控指标为 :水泥用灰岩8519万吨 ,熔剂用灰岩347万吨 ,玻璃用石英岩236万吨 ,方解石293万吨 ,冶金用白云岩544万吨(附表7)。
(四)水气矿产 。鼓励含碘、锶 、锌、硒、锂等微量元素的优质矿泉水开发 ,到2010年开采总量控制在72万吨/日。
(五)坚持“立足国内 、扩大合作”的方针 ,鼓励参与我国西部资源开发和国际合作 ,形成多渠道、可持续的矿产品供应途径 。我省短缺的富铁矿 、铜 、石油 、钾盐、磷 、锰、铝等矿产品,争取建立稳定的
供应基地。
专栏三安徽省各市主要矿产矿石量2015年调控指标
地区
原煤
石煤
铁
铜
钨
水泥灰岩
方解石
冶金用白云岩
普通萤石
硫铁矿
砖瓦用粘土
安庆
10.0
7.2
10.72
21.32
2652.8
1.83
350
蚌埠
42.10
18.01
250
亳州
754.78
6.01
280
巢湖
10.0
362.4
9.38
1724.99
273.0
0.56
24.63
320
池州
20.0
4.1
35.21
21.81
2214.42
202.64
357.55
0.47
12.74
80
滁州
24.6
23.73
43.23
202.68
3.7
2.24
270
阜阳
1861.08
1420
合肥
23.73
620
淮北
4551.16
40.18
2.57
537.47
淮南
7851.77
531.46
黄山
27.3
3.25
1.0
10
六安
1.2
1418.67
123.1
0.71
480
马鞍山
1595.09
100
宿州
2493.42
37.53
4.1
210
铜陵
30.0
28.70
749.53
1414.22
11.73
10
芜湖
238.04
104.42
1782.04
27.4
1.91
200
宣城
80.0
18.5
8.04
31.98
15.20
3766.76
149.52
37.91
10.03
400
合计
17663.0
82.9
3827.0
987.0
16.13
15013
356
662
41.89
62.87
5000
二 、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一)规模结构矿山开采规模要与矿区(床)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 ,严格执行最低开采规模标准。逐步关停布局不合理 、严重浪费资源 、污染环境 、破坏土地植被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山 ;加快矿山整合 ,引导布点过密的小矿山联合办矿,集约化开采 ,形成规模经济 。到2010年,大中型矿山占有比例从目前3.03%提高到9% ,减少小矿山1600家 ;2015年大中型矿山占有比例提高到12%。继续发挥七大矿业集团公司的龙头作用,新组建和培育一批大型矿业企业集团 ,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
(二)产品结构矿产品逐步实现由原材料向深加工 、单一性向系列化 、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变。金属矿产品要提高质量和增加新品种。非金属矿产品重点发展精深加工技术 ,开发新材料,新型建材比重有所上升 ;凹凸棒石粘土、方解石 、膨润土 、石英岩 、沸石 、高岭土 、硅灰石、绢云母等矿产 ,扩大生产超细粉体材料或纳米材料、改性材料和特种用途材料等系列产品 ,形成国内领先地位 。水泥生产向高标号 、特种水泥方向发展 ,海螺集团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5亿吨以上。限制传统砖瓦粘土生产,提倡新型节土产品 ;整合建筑石料矿山 ,形成规模生产 。饰面板材要重视开发优质品种 ,生产薄型、异型石材。石膏 、岩盐、硫、磷、普通萤石 、明矾石等矿产要加大产品系列开发力度 ,提高资源效益 。
(三)技术结构调整现有矿山的技术结构,提高全省矿山的技术水平 ,逐步改变目前小型矿山的装备 、技术水平落后状况 ,推广先进适用的采、选 、冶技术 、设备 、工艺和方法 ,应用率达到60%。配备与开采规模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和装备 ,大力推广综合利用技术。
(四)节约与综合利用2010年 ,我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与选矿回收率各提高3-5个百分点,综合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2015年开采回采率与选矿回收率进一步提高2-3个百分点,综合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 ;综合利用水平总体达到国内中等偏上水平 。
加强煤炭高效开采和洁净利用 ,改变以原矿生产为主的单一产品结构 ,开发系列矿产品 ,提高矿产品的竞争能力。煤炭矿山洗选量从目前的26%提高到80% ,并加大动力煤洗选量 ,争取达到总洗选量的60% 。对高硫高灰煤生产矿山采取降硫降灰措施 ,关闭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山 。
提高难选、低品位铁矿 、低品位锰矿资源的开发利用 。针对有色金属矿产中低品位 、复杂矿和难处理氧化矿的问题 ,加强选矿技术的开发研究 ,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优质优用非金属矿产 ,避免优质劣用 、浪费资源 ,提高深加工力度 ,开发具有特殊性能的新矿产品,增加附加值 ;共伴生矿产中的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的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
积极开发尾矿、废石 、冶炼废渣的综合利用技术 ,发展节水和水循环利用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积极鼓励 、支持矿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和示范工程 ,固体废弃物(废渣、矸石 、尾砂)资源二次开发利用水平有所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 。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一)开发利用规划分区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全省矿产资源分布 、矿山开发利用现状 、市场预测和环境保护等综合因素 ,进行开采规划分区。共划分7个重点开采区,7个一般开采区、16个限制开采区、15个禁止开采区(附图5 ,附表12) 。
1、重点开采区根据我省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勘查程度、开发利用现状,将重点矿种的国家重点开采区 、我省大中型矿产地集中地区列为重点开采区 。7个重点开采区包括 :淮北 、淮南 、霍邱、巢湖 、庐江-怀宁 、马鞍山-芜湖 、铜陵等地 。鼓励开采矿种为煤、铁、铜、金、银 、铅 、锌 、锰 、水泥用灰岩等 。其中淮北、淮南 、霍邱、庐江-怀宁、马鞍山-芜湖、铜陵等6个地区为国家级重点开采区 。
2、一般开采区矿产资源分布及储量相对丰富 ,矿区比较集中,可供性程度较高 ,市场前景较好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有稳定的流向和渠道,发展远景大,对环境影响可控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区域 。主要设置蚌埠-凤阳-定远、皖东 、金寨-岳西 、宣州-郎溪-广德 、池州 、青阳-泾县 、绩溪-歙县-休宁7个一般开采区 ,重点开采金、铜 、铅、锌 、锰、方解石 、石膏 、岩盐、石灰岩 、花岗岩等矿种。
3 、限制开采区对开采资源条件较差或开采技术经济不合理 ,易造成资源浪费 、环境破坏以及国家法规和政策规定限量开采的矿种实行限制开采的区域;限制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矿产开采 。限制开采矿种为高硫煤 、石煤 、硫铁矿 、低品位磷 、钨、钼、锑 、石棉等 。
4、禁止开采区在包括自然保护区 、重要风景区 、地质遗迹保护区 、铁路及省级以上公路两侧和沿江近岸1000米范围内 、生态环境不可恢复利用的地区禁止开采矿产资源 。禁止开采区内各类固体矿产 。
5 、各类开采区管理措施 重点开采区鼓励大中型矿山规模开采,整装开采、综合开发利用 ,逐步整合周边小型矿山 ,提高矿山综合利用水平 ;一般开采区加强采矿权整合力度 ,减少小型矿山数量,提高大中型矿山比例,严格规范小型矿山开采规模 ,提高开发利用效率 ;限制开采区限制采矿权投放数量 ,控制开采总量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禁止开采区严格禁止固体矿产开采,已有开采矿山限期关闭,禁止新建固体矿产采矿权 。各类开采区矿山必须严格执行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和最低服务年限 。
(二)开采规划区块
1 、开采规划区块设置
规划期内全省共设置开采规划区块72个,设置采矿权89-116个 ;2010年前设置开采规划区块30个,投放采矿权45-58个;2011-2015年设置开采规划区块42个 ,投放采矿权44-58个。其中 ,淮北煤、铁 、石灰岩 、白云岩重点开采区 :设置22个开采规划区块 ,拟设立23个采矿权;淮南煤、石灰岩重点开采区:设置13个开采规划区块 ,拟设立13-17个采矿权 ;霍邱铁矿重点开采区 :设置5个开采规划区块 ,拟设立5个采矿权 ;巢湖石灰岩 、白云岩 、石膏重点开采区 :设置5个开采规划区块 ,拟设立8-12个采矿权;庐江-怀宁铁 、铜 、铅 、锌 、石灰岩、明矾石重点开采区 :设置2个开采规划区块 ,拟设立2-3个采矿权;马鞍山-芜湖铁、石灰岩重点开采区 :设置9个开采规划区块,拟设立12-18个采矿权 ;铜陵铜 、铁 、硫铁矿 、石灰岩重点开采区:设置8个开采规划区块 ,拟设立15-21个采矿权 ,其它地区设置开采规划区块8个 ,拟设立11-17个采矿权 。按矿种统计 ,开采规划区块分别为 :煤35个 ,铁15个 ,铜5个 ,铅锌1个 ,金1个 ,水泥用灰岩9个,冶金用白云岩1个 ,熔剂用灰岩1个 ,方解石4个 。
2、开采规划区块管理措施和要求
统筹 、协调开采规划区 、开采规划区块与采矿权设置的关系 ,加强开采规划区块管理 ,原则上一个矿区设置一个开采规划区块,逐步解决矿山整合、大矿小开 ,一矿多开的现象。严格控制人为分割矿床整体,采矿权设置应与矿床总体开发衔接。现有采矿权为大中型矿床周边小型矿山应整合为一个开采规划区块 ,保持矿床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 。
逐步建立和完善开采规划区块的动态管理机制 。依据勘查工作现状和采矿权设置现状 ,根据采矿权整合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开采规划区块 。对于新发现的大中型矿产地,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基本符合开采设计要求的 ,通过规划预审程序 ,具备规划准入条件的,可设置采矿权。
(三)开发利用布局调整
根据我省矿产资源分布和矿业发展现状 ,规划建设9个矿业经济区 。其中淮北 、淮南 、霍邱 、马鞍山 、庐江 、铜陵-繁昌等6个地区为国家级矿业经济重点发展区 。
1、淮北煤—煤化工矿业经济区 :淮北地区是我省重要煤炭产地之一 ,是我省“十一五”期间建设亿吨煤炭的基地之一 ,区内矿产有煤 、铁 、铜、水泥灰岩 、高岭土等 ,煤保有资源储量88.76亿吨 ,采矿业产值89.79亿元。煤炭在总量调控的基础上 ,集约规模开发 ,应向优质煤、煤层气 、煤化工等煤转换技术方向发展,提高煤炭洁洗比例,开发洁净煤技术 ,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并形成规模。
2、淮南煤-煤化工矿业经济区:淮南同样是我省重要煤炭基地之一 ,主要矿产有煤 、水泥灰岩等,保有煤资源储量182.59亿吨 ,采矿业产值151.27亿元。开发利用及发展方向与淮北煤—煤化工矿业经济区相同。
加快“两淮”亿吨煤炭开发基地建设,建成顾桥 、顾北、丁集、杨村 、望峰岗 、朱集、口孜东、刘庄 、板集、孙曈 、刘店 、青东等煤矿 。
3 、蚌埠-凤阳-定远玻璃用石英岩 、金、岩盐 、石膏、凹凸棒石粘土深加工矿业经济区:本区非金属矿产丰富,是我省重要玻璃原料加工基地 ,玻璃用石英岩保有资源储量7856万吨 ,区内采矿业产值50756万元。利用凤阳丰富的石英岩矿产 ,大力发展以蚌埠为中心的玻璃深加工工业;积极开发定远的盐岩、石膏 、凹凸棒石粘土矿产,提高加工深度,开发系列矿产品;加强新型非金属材料利用,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加强共生芒硝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变目前单一食用盐、石膏产品结构,开发膏盐化工系列产品。发展新型建材,在滁州 、合肥发展纸面石膏板 ,淮南 、阜阳生产陶粒石膏。同时加大对沿江无水石膏资源的开发研究 。
4、霍邱铁矿矿业经济区:霍邱是我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开发的铁矿区之一,铁矿保有资源储量16.01亿吨 ,采矿业产值6.3075亿元 。规划期内 ,有序开发霍邱铁矿资源,重点开发吴集、张庄 、李楼 、草楼铁矿 ;加强区内铁矿资源勘查,扩大资源储量 ;加强低品位铁矿利用技术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快铁矿山建设 ,有序规模开采,逐步建成我省新的钢铁原料基地。
5 、巢湖建材矿业经济区 :巢湖地区是我省灰岩建材重要基地 ,其中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5.6024亿吨 ,采矿业产值5.679亿元。以巢湖地区为中心 ,建设沿江(芜湖、铜陵 、池州、安庆) 、皖中(巢湖) 、皖北(宿州 、淮北) 、沿淮(寿县 、淮南)4个大型水泥原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 ,降低能耗,开发新型水泥产品 ;坚持扶优扶强 ,加快矿山企业整合 ,推动企业集团重组,逐步壮大企业集团 ;实施品牌战略,创造品牌产品 ,提高市场竞争力 。
6 、庐江铁矿经济区 :以庐南富铁矿开发为契机,逐步形成我省又一新的钢铁原料基地 。区内主要矿产有铁 、铜、硫铁矿 、水泥用灰岩,铁矿保有资源储量5.4952亿吨,铜保有金属储量34.1584万吨 ,采矿业总产值4.8061亿元。进一步加强区内铁矿资源勘查 ,扩大资源储量 ;加强大型铁矿采、选 、冶建设 ,以龙桥、罗河为重点 ,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和渠道进行(勘查)开发;提高铁矿原料供应 ,逐步缩小铁矿的对外依存程度。
7、马鞍山钢铁经济区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马鞍山—繁昌铁矿采、选 、冶和冶金辅助原料基地,保持资源利用规模。区内铁矿保有资源储量7.3230亿吨 ,采矿业产值16.3594亿元。加大相邻区当涂、和县的铁矿勘查,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提高马钢生产能力,2010年力争达到2000万吨 ,建成马钢500万吨薄板带生产能力 ,板带比提高到60%以上 。
8、铜陵-繁昌有色金属、化工 、建材矿业经济区 :以铜陵地区为中心 ,向池州、安庆地区辐射组成沿江重要的有色 、化工、建材和采选冶生产基地 。区内矿产丰富,主要有铜 、铁 、金 、水泥灰岩等 ,铜保有金属储量174.5643万吨 ,铁矿保有资源储量7549.6万吨,金(不含共伴生)保有金属储量35.613吨,水泥灰岩17.24亿吨,硫铁矿保有资源储量1.91亿吨 ,采矿业总产值21.3208亿元 。加强铜陵地区铜矿危机矿山深部勘查,在确保铜矿产量的同时 ,要重视小而富的独立金、银矿和铅锌矿床的开发利用 ,提高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率 ;加强铜陵有色铜材深加工 ,2010年铜陵有色集团电解铜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 。加强新桥硫铁矿化工开发,进一步提高石化精 、优产品 ,做大安庆石化。提高海螺集团水泥生产能力 。加快冬瓜山矿床开发 ,加强沙溪铜矿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铜矿产品供应能力。
9 、青阳-泾县纳米级碳酸钙 、冶金白云岩矿业经济区:加强青阳-泾县方解石、冶金用白云岩有序开发,逐步建成我省纳米粉体碳酸钙原料开发基地 。区内方解石保有资源储量3.39亿吨,冶金用白云岩保有资源储量2.48亿吨,采矿业总产值8050万元。在保持方解石生产能力稳步增长的同时 ,加强矿山企业整合 ,优化矿业布局,集约开发,保护优势矿产资源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加快深度加工技术开发 ,发展超细粉体系列产品 ,形成国内领先地位 。
四、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主要措施(一)规范权限 ,加强矿业权管理 。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审批权限的规定,禁止越权发证 ,取缔无证采矿。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整合工作 ,促进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利用 。强化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监管职能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动态监督管理。
(二)结合资源禀赋、开发利用现状和地质环境保护,针对不同矿种实施优势矿产保护 、限制开采矿种和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准入条件 ,制定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
(三)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的可行性论证 。加强资源集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资源、节约利用资源。开发利用含多种矿产的矿床必须包括共 、伴生矿产综合回收利用的指标 。全省采选综合回收率要比现有提高3—5%,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提高5—8%。对低品位贫矿和难选冶矿石的低品位硫 、磷等矿床实行有效控制和保护 ;鼓励企业对“三废”的综合利用 、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
(四)坚决关闭破坏环境 、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加大矿山地质环境开发保护和治理力度 ,制止对矿产资源的破坏性开采 。
(五)完善企业“三率”考核体系 。严格按设计指标进行考核,对实际回采率推行核查和开采回采率与资源补偿费征收挂钩的制度。
(六)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建筑石料 、砖瓦用粘土矿山。按照统一规划 、合理集中 、规范开采、保障安全 、依法监督的方针,对现有小煤矿进行整顿 ,制定和实施小煤矿强制性标准 ,促进安全生产 。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或破坏地质环境 、或生产能力低于规定要求的高硫 、高灰煤矿逐步关闭。加强建筑石料、砖瓦用粘土小型矿山整合 ,优化布局 ,集约生产 ,逐步取消实心砖生产 ,大力推广免烧砖 、空心砖等替代产品 。
(七)加快高科技矿产品的开发 。发展精深加工技术 ,强化非金属矿的新材料和超细材料研制,提高其经济价值;发展新能源及节能 、降耗技术和工艺 ,降低资源消耗水平;积极发展急缺资源的廉价替代产品 ,鼓励对废旧金属及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 。
(八)切实履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职能 ,监控 、预防地下水污染 ,充分利用矿山设备疏排的地下水资源 。
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一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要求(一)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遵循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并重,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闭坑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适应省情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体系 。
(二)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谁开发 、谁保护 ,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明确开发主体的权益和责任 ,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使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
(三)坚持“污染物减量化 、资源化 、再利用”的原则,加强矿山开发中“三废”排放量的控制 ,对矿井废水、废气 、固体废弃物提出处理方案 ,开展尾矿的综合利用研究 ,提高资源利用率 。
(四)开展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逐步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 。全省矿山已破坏土地面积52150.106公顷 ,2008-2010年恢复治理面积达到13730.66公顷 ,治理率为40%;2011-2015矿山恢复治理面积达到20120.73公顷 ,治理率为60%。
2008-2010年矿山土地复垦面积10877.56公顷,复垦率为40% ;2011-2015年矿山土地复垦面积15068.99公顷 ,复垦率为60% 。
重点治理工程包括淮北 、淮南、巢湖、铜陵-马鞍山4个重点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
(五)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级分类治理”的原则 ,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对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政府组织引导、分期治理 。对新建和扩建 、生产矿山,推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由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企业负责治理;对严重破坏矿山地质环境和因非法采矿造成地质环境破坏的责任人或企业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和矿山企业实施的责任机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政策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 。
二、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地质环境 、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区域。我省共划分3个重点治理区。
1 、淮北-宿州-亳州重点治理区
位于淮北、宿州 、亳州,面积6571.5平方千米 。区内煤炭资源丰富,是我省煤矿重点开采区 ,煤炭开采程度高 ,开采历史长 ,矿山地质环境主要问题:采空区地面塌陷面积大;废渣、废水污染;占用破坏土地资源严重;露采矿山崩塌 、滑坡、泥石流多发 。治理内容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监测,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强化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
2、淮南-阜阳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
位于淮河两岸,面积2502平方千米。区内煤炭资源丰富,开发程度高 ,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采空区塌陷面积大 ;废渣、废水污染 ;煤矸石积存量达32733万吨 ;占用破坏土地资源严重 ;露采矿山崩塌、滑坡 、泥石流多发 。
3 、安庆-巢湖-铜陵-马鞍山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
位于长江沿岸,分布于安庆、庐江 、池州 、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市县 ,面积18637平方千米。区内矿产资源丰富 ,矿业开发历史长 、开采程度高,是我省铜、铁 、水泥用灰岩主要开采区,矿山以露天开采为主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露采形成的地貌景观破坏 、崩塌、滑坡 、泥石流、尾砂库 、废石场 ;井采矿山引发的地面塌陷 ;废渣、废水污染 。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根据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按照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生态省建设规划的要求,规划重点治理工程 。优先安排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内的大中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和历史遗留的国有矿山采矿造成的地面开裂 、沉降 、塌陷 、地下水干枯 、尾砂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的原则,分期统筹开展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 ,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
1 、2010年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主要包括两淮煤矿采空塌陷区 ,铜陵铜矿和马鞍山铁矿地面塌陷、崩塌、滑坡以及全省露采矿山边坡治理工程等,每年实施10-18个工程,到2010年前完成69个重点治理工程 ,治理总面积5441.78公顷(附表18),土地复垦面积1028.64公顷 。
2 、2011-2015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重点开展两淮矿区采煤塌陷治理 ,巢湖 、安庆露采边坡治理,池州、铜陵、芜湖 、马鞍山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治理。总计治理21个矿区 ,治理总面积9639.45公顷 ,土地复垦面积2891.84公顷(附表18) 。
三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一)新建矿山的设立和要求
禁止在各类禁采区内新建矿山 ;禁止在省级以上交通干道两侧1000米范围内露天采矿 ;新(扩)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为100% ,矿业权人必须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签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承诺书 ,并按规定足额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对于不提交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或经审查未获批准的 ,或未按规定足额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 ,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核发采矿许可证 。
(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考核制度 ,监督矿业权人遵守和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的规定 ,规划期生产矿山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为100% 。分阶段实施 ,2010年前矿山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达到40%,2011-2015年矿山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为60%;加强矿山企业年检制度 ,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和土地复垦分期年度治理目标,加强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研究制定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优惠政策 ,引导矿业权人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投入。
生产矿山因资源枯竭或其它因素申请闭坑 ,矿业权人应向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交矿山闭坑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按规定报经批准实施。矿业权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拟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并经验收合格 ,方可闭坑
采矿权人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开采设计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的要求 ,从事采掘活动和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按照“边开采 、边治理”的原则,严格规范矿业活动;因矿山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采矿权人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并向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
(三)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对责任人灭失或历史遗留的闭坑(废弃)矿山的恢复治理 ,由所在市 、县人民政府组织,市场运作 、多元投资 ,综合治理 、企业实施 ;历史遗留矿山 ,2010年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25% ,土地复垦率为25% ;2011-2015年矿山恢复治理率为35% ,土地复垦率为30% 。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制度。凡有违反《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行为的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第七章保证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一 、加强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建设完善省以下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坚持“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 ,推进市 、县矿产资源规划以及地质勘查、地质灾害防治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 、矿山土地复垦等专项规划。完善规划编制 、审批 、备案和实施的办法 。《规划》一经批准 ,其主要指标必须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并严格执行 。
二、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一)加强规划对矿证管理的指导作用
实行矿业权规划审核制度。核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必须符合《规划》要求 ,对不符合《规划》的勘查 、开采项目 ,不得颁发矿业权证 ,不得批准用地。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建立健全矿山环境保护的动态监测制度 。
1 、矿产勘查准入条件
(1)新设探矿权的勘查矿种必须符合《规划》 。禁止在禁止勘查区内开展固体矿产勘查,在限制勘查区内 ,《规划》限制勘查的矿种 ,严格核发勘查许可证。
(2)按照勘查许可证的核发权限 ,规范探矿权出让管理 。根据矿种 、矿权和勘查风险等不同 ,采取申请在先、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等方式出让探矿权 。
(3)维护矿产地勘查的完整性 。对已经形成矿产地的勘查区 ,不得分隔 、分期申请登记。
(4)加强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 。按照投资与勘查管理分离的原则 ,地质勘查工作只能由具有矿产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 。
(5)实行按期完成勘查任务承诺制度。申请探矿权时 ,需提供申请勘查期限内完成任务的承诺书 。按时完成任务须延续登记的 ,需提供经有关部门评审备案的成果证明文件 。在申请的勘查期限内不开展勘查或勘查资金投入不足的 ,责令限期整改 ;整改仍达不到要求 ,依法取消该探矿权。
2、新建矿山准入条件
(1)规划准入条件 :严格执行矿业权审批的规划审查制度,对不符合规划规定的矿业权 ,不得核发矿业权证 。
(2)资源准入条件:具有完整的地质勘查报告及相应的资源储量审批文件;矿山建设规模必须与占用的矿区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小矿山建设规模与最低开采规模相适应。
(3)环境准入条件 :必须具有符合规定的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签订《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保证金承诺书》,足额或分期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严格土地复垦监督和管理 ,采矿权人必须提交土地复垦方案。
(4)技术准入条件:必须具备符合规定的人才 、技术 、设备和安全管理方面的条件 ,有符合规定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可行性论证报告和矿山开采设计(包括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利用方案);有矿山建设资金保证 ,并提供具有资格的会计部门的资金证明 。按时上报年度报告 、资料汇交 。
(5)安全准入条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矿山企业必须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 ,方可从事生产活动。
(二)健全规划管理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管理的领导责任制度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明确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 。
加强勘查开发活动和矿产资源储量的动态监督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 ,严格实行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年检制度 。
建立《规划》约束性指标的年度实施检查制度 。
加强《规划》预审和审查制度 。
加强宣传,建立规划批准前的公示和批准后的公告制度 ,接受全社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不断提高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
三、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措施1、逐步建立多渠道 、多层次 、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稳定并逐步提高地方财政预算对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 、开发,鼓励外商按照我国法律 、法规及政策的规定 ,参与勘查开发矿产资源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
2 、逐步完善以矿产资源税 、矿产资源补偿费 、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等为主要内容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鼓励有条件的矿山企业通过发行股票 、债券 、项目融资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
3、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税费征收调控体系 。以矿产资源税费的征收调控和促进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保护稀缺矿种、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和优势矿产;强化企业资源消耗的自我约束机制 ,把矿产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纳入核算体系,实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消耗资源储量相挂钩 ,引导企业从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转变成注重经济 、社会 、环境 、资源效益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矿山土地复垦 、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使用权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 。
4 、建立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按照“企业所有 、政府监管 、专款专用”的原则 ,由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等部门对企业提取并缴存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进行监管 ,用于因矿山开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治理和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 。
四、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评估调整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和中期评估,总结《规划》实施的经验与不足 ,分析《规划》编制和实施存在的问题,研究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提出调整或修编规划的政策建议和调整方案,不断增强《规划》的操作性 、针对性。
五 、强化《规划》实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加强对地球科学和资源科学新理论、新方法 、矿产资源地面和深部探测技术 、分析测试与实验技术 、综合利用技术、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等勘查开发高新科学技术的引进、应用 、研究和创新 ,开展国内外 、省内外的资源形势、市场信息 、资源政策、资源战略 、矿产品价格 、进出口贸易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体制改革等资源政策和措施的研究 。充分发挥矿山企业和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积极性,扩大省内外和国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制定和组织实施地质矿产科技发展规划,重点支持应用地质研究、地质调查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以及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上可能具有重大突破的采选冶技术 、矿产综合利用技术 、循环利用技术等先导性和示范性的研究与开发 ,加强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重点工程建设 ,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矿产等非传统矿产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加强《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完善规划数据库。强化规划实施管理的动态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省及重点矿区、重点矿山、重点矿种矿产资源储量、利用水平 、矿山环境等的动态变化;建立覆盖全省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和社会监督电子政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 ,提高服务社会水平。
加强矿产资源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现有人员素质 。抓紧培养具有规划编制 、实施管理与监督监察 、实施评估等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人才 ,组织规划管理技术培训 ,建立规划人才培养制度。
六、保障规划实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找矿突破激励机制,对重大找矿突破和科技突破予以奖励。鼓励矿山企业为提高资源采选回收利用水平的技术开发和改造。完善矿业用地政策 ,支持重点矿山建设 。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重点支持矿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强化矿山企业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约束机制,鼓励矿山企业建立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加强矿山资源消耗定额管理 ,推进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储量消耗挂钩 。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的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 。
第八章附则一、本《规划》包括规划文件(规划文本 、编制说明) 、规划图件和规划附表 。
二 、本《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土资源部批准 。《规划》一经批准 ,即具有法律效力 ,必须严格执行 。在实施过程中确需调整《规划》的,需报经按批准机关同意。
三 、本《规划》由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